6月11日,北京新发地再现新冠疫情,三文鱼案板发现病毒污染。海关反应迅速,即刻对各口岸冷链进口食品采取应急措施,严防严控。
睿库研究中心以深度访谈方式对应急措施下各口岸冻品进口通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相关情况汇总如下。
1. 冻品进口通关有哪些变化?
海关对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货物实施严防严控,相应的通关程序没有变化,但实施检疫处理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部分口岸几乎达到100%。
2. 新措施对货物通关时间的影响如何?
措施实施前,普通正常的冻品进口通关时间为3天左右,现在需要10天甚至更长,不同口岸的实际通关时间有所差异。
3. 货物通关速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箱体消毒、箱内货物消毒、取样、实验室检测,每一步骤都需要海关、消毒公司、码头投入人力,还要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待处理的进口货物突然大幅度增加,出现积压、排队,延时在所难免。
4. 对货物的通关成本有何影响?
一是掏箱作业,每个箱子需要支付800至1200元掏箱费;二是因货物不能及时提离交付,冷藏箱在码头堆场每天需要支付400-500元打冷费;三是如果冷藏箱超期归还,每超期一天需要支付500元滞箱费。大致匡算,严管期间一个箱子的费用增加幅度为4000元左右。
5. 新措施对冻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如何?
受访人普遍认为影响比较大。除了通关时间和成本增加,对民众的消费心理影响很大,都不敢吃了,进口货物销量下降比较明显。
6. 商界对海关新措施的态度如何?
事关疫情防控和民众健康,大部分受访人认可、理解海关的新措施。但也有受访人认为冻品究竟是否属于疫情传播渠道尚无定论,从常识判断,概率很小。全方位、全覆盖实施防控措施,有反应过度之嫌。个别口岸甚至传闻要对进口工业冷冻品实施核酸检测和消毒处理,似乎有点夸张。
商界期望:在疫情一时难以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对冻品究竟是否属于传播途径尽快作出科学、权威的判断并据此实施科学合理的管控制度。
1. 各口岸海关对进口冻品进行了大量的采样、检测,建议把检测结果及时汇总公布,一方面让民众了解海关工作,另一方面也可打消大众对进口冷冻食品的疑虑,恢复、提升市场消费信心。
2. 国家卫健委应尽快对冷链进口食品是否属于病毒传播渠道给出权威判断。
3. 密切关注、积极研究冷链货物通关效率和成本增加问题,及时调整检疫检测及处理比例,免除或降低相关费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防控措施对进口的负面影响,促外贸、稳增长、保民生。
<h4 href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DExODcyOA==&m >关务征文---我的初衷和期望
九识、新石器、白犀牛、菜鸟、京东物流、美团、顺丰等布局的万亿赛道,谁将成为“领头羊”?
1652 阅读菜鸟全球供应链再升级:亚太仓配网络覆盖10个国家地区
1477 阅读Gartner供应链25强十年(2016~2025)演进的洞察
1199 阅读公交车送快递,邮政、顺丰、京东物流等巨头纷纷入局
1185 阅读王卫1110亿元、赖梅松289亿元、杨绍鹏213亿元、喻渭蛟夫妇176亿元......物流领域最新财富榜出炉!
1142 阅读亿通国际针对航运业的碳管理解决方案
996 阅读看《长安的荔枝》,解密生鲜供应链
892 阅读京东七鲜华北区域覆盖加速,涉及北京、天津、石家庄
821 阅读中国外运33.8亿出售旗下路凯国际25%股权
733 阅读SHEIN半托管在加拿大及沙特站点上线
700 阅读